早年的蝉,因其蜕壳改变的特殊性而被古人所垂青,并以此赋予了它面貌一新、复生再生的奥秘涵义。这以后,人们又因蝉栖于高枝、餐风饮露、不食人间烟火的特色引申出了更多的涵义,将蝉视为狷介、廉洁的代名词。
古代玉蝉按用处分为唅蝉、佩蝉、冠蝉三种。唅蝉,即含在口中随葬的玉蝉,一般刀工简略,无穿眼;佩蝉则是用来当作佩饰的玉蝉,顶部有眼,以便于佩带;冠蝉便是镶嵌在帽子上的饰物,也无穿眼。
历代文人墨客,关于蝉都有着异样的情愫,《唐诗三百首》中就有不少关于蝉的诗句,其间不乏寄情佳作。初唐虞世南的《蝉》便是较具代表性的一首。
初唐虞世南诗《蝉》中,有“居大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之句,以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身居高树之上,而并不是凭藉秋风。弦外之音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仗,自能声名远扬。此件著作即取意于此。
著作雕工精巧,玉质细致细润,作者巧用糖色俏色雕刻玉蝉高踞玉牌顶端,鼓翅而鸣,身下梧桐繁枝茂叶,有秋风过,一叶飘然凋谢。此玉牌牌型整齐大气、画面动态相生,又以糖白玉独有的色泽来体现秋风梧桐之景,更是相得益彰,别具神韵。
跟着年代的开展,人们又赋予了蝉更多的意义。例如在腰间佩挂玉蝉,谐音“腰缠(蝉)万贯”;佩挂在脖子上的则名为“一举成名”;伏卧在树叶上的玉蝉,又涵义“金枝(谐‘知了’音)玉叶”或“守住大业(叶)”等等。
选用优质新疆白玉籽料精琢而成,料质细腻,油润,手感圆润舒适;著作规划雕刻简练、流通,寥寥几笔勾勒出一玉蝉,素面光亮尽显玉质纯美;底部以黄色子皮巧雕一片大叶,表意谐趣、意境深远。
古往今来,在我国的各类工艺品里,蝉的身影不时可见,其间更不乏精品之作。有人为此戏谑的说,真蝉聒噪,假蝉却心旷神往,在这一点上,蝉还真可谓是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