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桥飞架、劈山开路、民族风情、底层辛劳,一个个散发着泥土芳香和年代律动的瞬间形象,在一道道刻痕中绘声绘色。近来,周庆伟“驻村日记”美术著作展在贵州贵阳举行。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周庆伟将自己两年的驻村日子,镌刻在100多幅版画著作里。
“鲁迅先生称版画是‘战役东西’,对它宣扬革命精神的效果给予高度评价。我有幸在村庄复兴的榜首线和乡亲们并肩战役,一直部大众的精神力量所感动!”周庆伟说,2021年自己被派驻贵州省镇远县秀地村任驻村,底层炽热的日子激发了他的创造热情。
2021年7月,在贵州民族大学的支持下,秀地村树立起了艺术实践基地。30多名大学生来到这儿创造采风。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,更体会到实在的日子才是艺术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。学生夏宇说:“这样的活动让我接触到了村庄的魂灵。”两年来,共有300余艺术生到秀地村,经过画笔描绘出生态美景、民族风情和村庄复兴的年代脉动。
秀地村的稻田坐落秀堤河两岸细长的平坝子上,河谷中阳光照耀不均匀,稻米光合效果遭到必定阻止。在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团队的指导下,全村推行了宽窄行栽培法,不仅能进步水稻的光能使用率,利于空气流通,还能下降稻田有害生物影响、增强稻株归纳抗逆性。周庆伟发挥专业专长,联合海南、广东和贵州的3所高校为秀地米做包装和文创产品设计。
秀地村有一片建筑高速公路后遗留下的工程用房。它被一分为二,200多平方米用作稻米加工厂房,使用东西部协作专项资金购进了一批稻米深加工的机器,能够除掉碎米、过滤沙石、杂草,以及对稻米进行抛光等;余下80平方米则建成美术馆,里边展出经专家评定引荐的100件优异美术著作,作为榜首批馆藏品。
在两年的驻村工作中,周庆伟用脚步测量田间地头,用印象展示山乡剧变,用刻刀雕刻年月印记,凝结了一部鲜活而立体的“驻村日记”。“父老乡亲”“生态秀地”“热土家乡”三个版块,共展示了他制造的100多件著作。艺术地展示了当地在稳固拓宽脱贫攻坚效果、全方面推动村庄复兴进程中的村庄改变和人物故事。其间,《最终一公里》描绘的是举行院坝会的情形;《背米的镇长》叙述的是为了村里工业高质量开展,镇长从村办米厂背出榜首袋米的故事。“这儿面,有抗美援朝的老志愿兵、带领乡民致富的创业前锋、年过百岁的老党员……”周庆伟说,期望以美术的方式,向外界传达最实在的村庄复兴炽热场景。
驻村结束时,周庆伟意外地收成了“终身荣誉乡民”证书。这位“终身荣誉乡民”,现在还常常往秀地村跑。现在,秀地村有不少孩子在他影响下也拿起了画笔……